作者:洞见·一默 人生世间,苦是必然,甜是偶然。 心理学上有个ABC法则,A是事情,B是认知,C是情绪。
很多人一旦不开心,就觉得是A出了问题,但实际上,出问题的可能是B,或者C。
庄子曾讲过一个“方舟济河”的故事,有人乘船被撞,他心中勃然大怒,以为有人故意冲撞自己。 但是突然发现撞过来的船上没有人,于是怒气瞬间消失。 决定情绪的不是事情,而是个人对事情的认知。 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,必须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境界。 以下五种人生智慧,帮你拯救所有不开心。
01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认为人的思维有两种: 一种是成长型思维,一种是固定思维。 对固定思维的人来说,人生的种种挑战是一场考验,考验失败说明自己无能。 失败会对自己身心产生巨大打击,不愉快的情绪接踵而至。
但是对成长型思维的人来说,人生的种种挑战是一个又一个的台阶,考验失败,只是说明自己仍需努力。 他们不会一蹶不振,而是在失败中寻找进阶之道,在失败中不断完善自己。 中国人常说:“吃一堑,长一智,经一事,长一能。” 本事是练出来的,只有在事上磨炼,一个人才能有所成就。 王阳明在江西讲学,有个地方官经常去听他讲课。 有一天他找到王阳明说:“您讲得太好了,可是我公务繁忙,无法经常来听您讲课。” 王阳明说:“为什么要放弃工作来修行呢!” 官员问:“难道工作也是可以修行的吗?”
王阳明回答:“工作就是修行,红尘就是道场。”
生活中的每一次愠怒、每一次失败,都是修行的进阶之路。 对于别人来说,这些东西可能是毒药,但是对那些修行者来说,这些都是人生进步的养料。 曾国藩晚年的时候给自己的书房起名“求阙斋”。 每发现一点自己的弱点,积极改正,自己的修养就更进一步。
所以求阙既是一种谦逊,也是一种修行的智慧。 把人生当成一场修行,一时的得失不代表整个人生的成败。 所有磨难都是历练,所有挫折都是考验。 人生的种种负面情绪,都会变成挑战的动力。 这样的人不会自怨自艾,更不会轻易被打倒。
02 《雪心赋》里有这样一句话:“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。” 万物都具有阴阳两面,人生的祸福好坏,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化。 有人因祸得福,有人破福成祸。 明代初年,大将郭德成因为醉酒失言,得罪了朱元璋,被迫落发为僧远离庙堂。 后来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,几乎无人幸免,但郭德成却因此逃过一劫。 清代曾国荃攻破南京城,平定太平天国,本来是天大的功劳。 但是他却因此得意忘形,放任官兵劫掠,贪婪无度,最终物议沸腾,被迫革职还乡。 老子说:“美之与恶,相去何若。” 在圣人眼里,美与丑,好与坏,其实差不了太多,二者彼此对立,却又彼此转化。 好事中总是隐藏危机,坏事中总是蕴含机遇。 真正聪慧的人都有辩证思维,从不局限于事情的一面。 他们得意时不猖狂,失意时不沮丧。 面对人生的得失起落,内心波澜不起,安稳平和。
03 古人说:“心随路转,路则常宽”。 人生之路,不只有一条,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。 懂得顺势转弯,人生才能柳暗花明,豁然开朗。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在大礼仪事件中触怒皇帝,被贬云南。
仕途无望,于是他转而著书,在云南三十年,博览群书,著书四百余种。 整个明代无人能出其右。 山中宰相陶弘景,年轻的时候仕途不顺,屡遭打击,心灰意冷之后主动辞官。 因为酷爱道家学说,便改行做了道士。 陶弘景遍访名山,编撰整理道家典籍,最终创立茅山宗,成一代宗师。 《易经》讲:“曲成万物而不遗。” 天地万物都是迂回而曲折的,人生之路也不例外。 遇到那些注定行不通的路,切莫一味钻牛角尖。 条条大路通罗马。 懂得变通,学会转弯,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。
|